标题: 《归去来兮辞》——陶渊明的心灵之歌
序:
家境贫寒,耕织不足自给。家中幼儿众多,米仓空荡,生活所需,却无以为继。亲友常劝我求官,我心中虽有向往,却求而不得。幸得四方之事,诸侯以仁爱为德,家叔念我贫困,便得我于小县任职。然此时,时局未稳,我心惧远行。彭泽距家百里,公田之利,虽足以酿酒,我仍欣然前往。然不过数日,我已有归家之念。为何?我本性自然,非矫揉造作所能得。饥寒交迫虽切,违我心则病痛。我曾试着从俗,却皆因口腹受累。故此,我感慨万分,深感愧对平生之志。只望一年期满,便收拾行装,连夜归去。恰逢程家妹在武昌病故,我欲奔丧,遂自免去职。自秋至冬,我在官仅八十余日。因事顺心,我命此篇为《归去来兮》。此辞作于乙巳年十一月。
正文:
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,为何不归?既觉心为形役,何必惆怅而独悲?觉悟过往之不可挽回,知未来之可努力追寻。迷途未远,实则已悟,觉今是而昨非。舟遥遥以轻飏,风飘飘而吹衣。问征夫以往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乃瞻衡宇,载欣载奔。僮仆欢迎,稚子候门。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携幼入室,有酒盈樽。引壶觞以自酌,眄庭柯以怡颜。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园日涉以成趣,门虽设而常关。策扶老以流憩,时矫首而遐观。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景翳翳以将入,抚孤松而盘桓。
归去来兮,请息交以绝游。世与我而相违,复驾言兮焉求?悦亲戚之情话,乐琴书以消忧。农人告余以春及,将有事于西畴。或命巾车,或棹孤舟。既窈窕以寻壑,亦崎岖而经丘。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
已矣乎!人生寓形宇内,复能有几时?何不委心任去留?为何遑遑欲何之?富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。怀良辰以孤往,或植杖而耘耔。登东皋以舒啸,临清流而赋诗。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!
作品背景:
《归去来兮辞》创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(405),那时陶渊明41岁。当时他任彭泽县令,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仅八十余日便弃官归田。在归途中,他创作了这篇《归去来兮辞》,以此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内容概述:
正文以“归去来兮”开篇,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。接着,他描述了自己归途中的所见所感,以及回到家中后的喜悦和安适。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写,如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,展现了一幅宁静、和谐、美好的乡村画卷,让读者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与自然之美。同时,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,体现了一种豁达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主题思想:
- 归隐主题: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归隐田园,通过对自己归田过程和田园生活的描写,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。
- 自然之美: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热爱,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。
- 人生思考:在描绘田园生活的同时,作者也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。
艺术特色:
- 语言优美:陶渊明的语言简洁自然、清新质朴,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。
- 抒情真挚:文章情感真挚,作者直抒胸臆,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、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- 结构严谨:全文以“归去来兮”为线索,层次分明,结构严谨。
后世影响:
《归去来兮辞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,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开创了田园诗派的先河,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题材和创作风格。同时,作品中所表达的归隐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,对后世文人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,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追求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青白江同成仁网络工作室,本文标题:《归去来兮辞・并序 》